LMS知識社群各系上網率圖資處首頁登入
璀璨良食-台灣藜特展
by 呂涵萱, 2014-05-13 22:25, 人氣(794)
2014.04.10 ~ 2014.06.15
璀璨良食-台灣藜特展
主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活動地點:植物園特展室 
活動網址:http://cal.nmns.edu.tw/NMNS_Cal/Detail_Ann.aspx?ANID=8573 
活動類型:學術研究

「品味植物園,感知台灣寶!」系列活動再出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屏東科技大學共同辦理「璀璨良食-台灣藜特展」以及「掌聲穀粒~動手做藜飯糰」研習與科學計量推廣活動,本次特展,植物園將展出身價有如紅寶石、黃金一般的原生綠金--「台灣藜」,它五彩繽紛的花、果、葉都具極高應用價值,此外,並結合推廣法定度量衡活動,教導民眾分辨何為好的糧食。展出日期自103年4月10日起至6月15日止,歡迎民眾前往植物園特展室參觀!

科博館植物園「璀璨良食-台灣藜特展」,藉由敘說原生傳統穀類作物如何重新開發的故事告訴民眾:淵源已久的台灣藜,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重新站起來的機會!過去,農業及學術界甚少關注台灣藜,事實上,台灣藜除了澱粉、蛋白質、胺基酸、脂肪酸、膳食纖維、礦物元素等一般營養,還有甜菜色素和多酚等高優質機能的抗氧化成分。屏東科技大學主持的農委會永續經營計畫,將這個長期被忽視的原住民傳統農作物重新利用,對富含優質營養及豐富抗氧化力的台灣藜進行加值研究,開創新的產業,提高原民社區的經濟收益。

策展人科博館生物學組邱少婷博士說:「我希望藉著這個特展介紹給一般觀眾,台灣不光只有精緻農業可以創造非常高的生產之外,最重要是台灣還有很多先民的好糧食,包括台灣藜。原住民靠小米或紅藜延續他們非常長遠的飲食文化,特別是南部排灣族、魯凱族,都是經常在用藜的部落,近年來傳統產業創新,除了開發出紅藜小米粥、紅藜餅乾,屏東科技大學也研究出紅藜面膜、紅藜養生粉等。紅藜有甜菜根素可以抗氧化,正是新興的保健食品。」

莧科藜屬傳統作物「djulis」或「bae」,已於台灣原住民生活中充分利用上百年,它的營養價值比白米高,曾在1918年台灣南部部落大飢荒時扮演救命糧食的角色。原住民文化對其使用獨具特色,包括將之添加在傳統美食「奇拿富」上以增進營養價值、或增添色彩以促進食慾;排灣族也將之用於常用頭飾上。除此之外,藜嫩葉可當成蔬菜食用;成熟果穗與莖部顏色鮮豔,不同植株有紅、橙、黃、紫等色彩,顏色繽紛、各不相同,成熟葉片在落葉前呈現與果穗一樣的鮮豔色彩,均可當成插花和押花材料。

早在數千年前,南美洲古印加就有種植穀藜或藜麥(quinoa)的遺跡,這個非禾本科不起眼的藜,在農業生產力低下的古代,能有效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並且促進社會發展,都是因為其中富含必需胺基酸和鈣鐵鎂磷等礦物質,其特殊全營養的特性,促使很多國家都把藜麥做為糧食安全的戰略物種,並積極研究本土化種植。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UNAFO)為使大眾認識這種有潛力對抗飢荒和營養不良的糧食,更早已宣布2013年為國際藜麥年。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說:「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原住民在我們食品工業上面的智慧,看到這個『藜』,不單是它植物本身的美,我前兩天拿到相關資料以後,從來沒看過這麼漂亮的植物,它的根莖葉逐漸開始變色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的美,現場看到好漂亮,簡直是一幅畫的作品,沒想到它有更多生活上的價值,所以我覺得今天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把藜這樣的植物介紹給大家。」

民以食為天,先民好糧食均順應自然耕種而收穫,除了台灣藜以外,台灣還有不少長期被忽視的雜糧作物。近年來因人類不當開發而造成的天災,更讓我們去反省,糧食安全不僅要顧慮環境變遷、經營規模和生產效益,還要因應人類膳食習慣改變衍生的各種問題,除了提高糧食生產的自足,掌握潛在糧食自給率,顯現多樣性的原生資源如何去永續經營,更是人人應關切的議題。本次特展,目的是將臺灣優質的栽培耕作雜糧概念分享給民眾,讓大家更進一步體認「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含意,我們能享用到各種穀粒的產出,都該給予台灣勤奮農民最大的掌聲。

本次記者會,特別邀請屏東長榮百合國小師生於現場傳唱原住民歌謠「拉拉伊」及「我們來歡唱」,並邀請到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洪英賢副組長、法法樣工作坊何美蘭老師及綠金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謝振昌總經理參加。

配合特展,4月11日起,大溫室將以「柔麗絲~台灣藜」當成花材同步展現多采多姿的觀賞應用價值;植物園也推出「璀璨良食~台灣藜」系列演講(如下表),並與標準檢驗局共同舉辦「掌聲穀粒~動手做藜飯糰」系列活動,包含「掌聲穀粒~計量科學推廣活動」以及「紅藜和小米的文化美食」展演活動,以眼明察、動手做,透過學習測量等方式,將科學深入生活,讓參加學員對於特展植物、生活良食DIY及度量衡相關概念都能有清楚的認識。相關內容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