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納里部落災後重建過程中的原住民知識與文化詮釋
by 呂涵萱, 2014-04-09 16:00, 人氣(705)
| ||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活動地點: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大樓3樓2319室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活動網址:http://www.ioe.sinica.edu.tw/content/EventReg/content.aspx?&SiteID=530167135246736660&MenuID=530377762520217160&MsID=616635565663177321 活動類型:學術研究 空間的故事:禮納里部落災後重建過程中的原住民知識與文化詮釋 The Story of The Space: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es of the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in Rinari 時間:2014年4月16日(三) 12:00pm~1:30pm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大樓3樓323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講者:胡哲豪先生(民族所102年度原住民訪問研究者‧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研究生) 講綱: 莫拉克風災重創原住民居住的傳統領域,也讓臺灣閱聽大眾逐漸累積對於「災難、開發、山坡地、土石流」等關鍵字之觀念,養成了「人類破壞大自然」、「山上發生了土石流,可能是因為居民胡亂開發」等片面災難解讀與咎責方式。為了更深入了解三個部落(瑪家、好茶、大社)族人如何面對災害的過程,我以民族誌的田野方式進入複雜的災後安置與災後重建地區,實地接觸族人的重建生活。因此,本研究就族人當時在山上應對災害的生活、災後安置階段的生活中,進一步觀察與探討族人應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能力。 此外,本文從一個原住民青年研究者的角度,來了解災後安置過程族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主要是不同社群文化對於「時間」和「空間」有著不同的思考,這也是當今政策決策者等相關人士難以取得的資訊與瞭解地方知識的捷徑。然而,這部分需要長期研究和持續記錄原住民如何在災後減緩災難的傳統方式與機制,及如何調適動遷流離,成為三個社群時時需要面對的課題。原住民社群對地方和領域有獨特牽繫與網絡關係,文化認同往往離不開地方認同。如何盡可能地維繫集體的地方感及領域感,維護部落和地方之間的特殊關係,成了關鍵性的課題。 關鍵詞:原住民傳統知識、災後重建、災後安置、禮納里部落、莫拉克 演講語言:中文 注意事項: 1. 報名網頁:http://www.ioe.sinica.edu.tw/ (一律從「民族所網頁」報名) 2.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 4/6(週日)23:00為止。 3. 餐點提供:由於餐點數量有限,本所保留提供餐點與否的權利。 4. 錄取通知:於 4/9(週三)前統一回覆錄取通知,並告知是否提供餐點。 5. 演講於當日12:00開始,會場於12:15前提供餐點。 6. 請自備環保餐具。 7. 如若報名兩次不出席且沒有事先告知者,將取消報名資格。 8. 請留意是否收到報名回覆信函,並確認是否錄取,謝謝。 9. 聯絡資訊:林音秀 小姐 E-mail: world66@gate.sinica.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