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榮八尺門原住民生活紀實攝影展
by 呂涵萱, 2014-03-11 22:13, 人氣(986)
| ||
主辦單位: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聯絡方式:(03)332-2592 分機8510 視覺藝術科楊小姐 活動地點: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三樓第一展覽室 桃園縣桃園市縣府路21號 活動網址:http://www.tyccc.gov.tw/artactivities/allacts/upt.asp?p0=4671 活動類型:藝術文化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 1984年-1996年-2011年,二十七年的追蹤紀實 2/19~3/16 文化局忠實呈現2%人口的真實生活 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1980年代初期,其總人口數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報導文學工作者關曉榮向來關懷弱勢族群,並為之發聲,特地隻身前往基隆八尺門漁港,用他的鏡頭記錄這群2%人口與他們的生活。103年2月19日至3月16日在桃園縣政府文化局3樓第一展覽室呈現他們的面容,藉由一幀幀紀實影像述說他們的生活故事。 關曉榮從1984年的礦災發現從事危險勞力工作的人員比例竟以原住民為多數,毅然決然孤身前往基隆八尺門聚落,用他的鏡頭記錄當地的人民以及生活。相較於一般攝影者的幾趟採訪,他以蹲點的方式在那居住了一段不短的時日,先跟當地人搏感情,才開始用鏡頭記錄他們的點滴,每一個畫面或是每一張臉孔,除去了面對鏡頭的陌生和防衛,呈現的是比寫實更接近真實的情境,那些表情和眼神底下,都有一個娓娓道來的脈絡和時代之迫。 1996年,關曉榮決定重回八尺門,希望透過紀錄在時間容顏裡所顯示的意義,看見都會原住民的變遷與奮鬥,喚起社會大眾正視、關注都會原住民生存及生活空間等議題,進而從原住民政策、土地、經濟、社會、文化與教育等根本的社會構造,去思索並尋求解決問題之有效途徑。 此次攝影展除了展出60幅1994~1995年八尺門原住民生活紀實影像,也將展示對台灣社會與報導文學有重大啟發、目前已絕版的《人間》雜誌,彌足珍貴。現場也將置放收錄高達185張攝影作品的攝影集,以及多年前出版過已絕版的《八尺門手札》,以圖為經,以文為緯,完整地呈現這長達多年來的環境變遷與生活樣貌。此外,也收錄了近年舉辦攝影展期間,書中人物觀看自己攝像所產生的今昔之對照和作者重回八尺門後的後記感言。 八尺門昔日的空間和人事,都已風起雲捲消失在現實的地平線下。紀錄的方法固然存在許多侷限,卻也是人類歷史語言發展過程中,賴以觀察、記事、思考、評論、辯證的手段。在這個意義上,本攝影展或可當作見證20世紀起始至今不斷的,基隆八尺門「奇浩」阿美族原住民族勞動者有生力量的精神。 【作者介紹】 關曉榮 報導攝影與文學工作者,致力於當代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與現實的社會調查報告。關曉榮曾在1984年赴基隆八尺門記錄當地阿美族島內移工的生活,後寫成〈2%的希望與掙扎〉於1985年《人間》雜誌創刊號發表,並在美國文化中心開辦攝影展。之後於1987~1988年赴蘭嶼進行達悟族社會調查報告工作,並於《人間》雜誌分篇發表〈蘭嶼報告〉,頗獲攝影界重視。曾任《天下》雜誌、《時報雜誌》、《人間》雜誌、「自立報系」採訪記者;1998~2012年擔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授。作品有《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八尺門手札》、《女兒的胞衣》等書;以及《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等紀錄片。 大事記 1949年 9 月 7 日生於國家內戰烽火中的海南島。 1972年 畢業於國立藝專美工科。 1974年 任教於台灣屏東縣恆春國民中學。 1980年 辭去教職,務計程車駕駛。 1981年 進入《天下》雜誌任專職攝影。 1981年 辭去《天下》雜誌轉入《時報雜誌》任文字編採與攝影工作。 1983年 爵士攝影藝廊舉辦個人攝影展。 1984年 離開《時報雜誌》赴基隆八尺門從事阿美族都市漁業勞工之社會調查報告工作「2 %的希望與掙扎」之報告發表於《中國時報》及《人間》雜誌並於《美國文化中心》舉辦攝影展。 1985年 重回《時報雜誌》。 1986年 轉任《時報新聞周刊》。 1987年 離職後前往蘭嶼展開「蘭嶼報告」之文字與攝影工作,並在《人間》雜誌分篇發表。 1988年 蘭嶼報告結束。 1988年 進入自立報系從事專題報告採訪工作。 1989年 離職,整理、放大蘭嶼報告之相片。 1990年 重回自立報系。並於年底因故離職。 1991年 《尊嚴與屈辱‧國境邊陲‧蘭嶼‧1987》書籍出版。 1993年 《女兒的胞衣》散文集出版。 1996年 《八尺門手札》散文集出版。 1998~2012年 擔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授。 【名人推薦】 張照堂: 我們在「八尺門」紀錄連作中,看見裡裡外外的聚落生態和族人樣貌,關曉榮的鏡頭很小心的從外入內,進入家庭與人物的速寫,以及試着貼近個人的內心狀態。酒後「阿春」的強韌與沉默、「溫」的蒼白與憂傷、「邱」的狂亂與絕望……面對活生生的冷酷現實,他的鏡頭與筆墨只能謙卑地臣服在面前,但也道出真切、感人的生命黯光。 郭力昕: 關曉榮的圖文敘事,是報導文字與紀實攝影的典範,首先在於他面對題材時,總能以情感的關注出發,而以理性的分析總結。在他的第一份原住民生活報告<八尺門手札>裡,我們已經清楚的看到,他的影像貼近八尺門原住民的漁民生活空間與細節,文字陳述亦是如此,但兩者皆是內斂、素樸、不煽情的。 楊渡: 從1984至今近30年的時間裡,關曉榮像一個時間的追跡者,他遁跡找尋少年如何變成中年,中年如何變成飄搖老年,老人又如何消逝。他追尋與記錄的,彷彿不是人的容顏,更像是生命的見證。 鍾喬: 很多讀過關曉榮報導文字及看過他的攝影作品的人,都會以一種近乎「典範」的標準來看待他的作品。但,更多時候,這種標準的浮現並不在其影像美學,而是他在參與過程中與被採訪對象的緊密互動關係。 陳界仁: 「八尺門」不但為我們在被推土機與無名火焚燒後的灰燼中,留下「活在台灣下面」原住民社群在地流放的片斷史,並以歷經創傷的無言身軀,質問著:何謂平等? 活動期間:2014/2/19~2014/3/16 時間:9:00~12:00;13:00~17:00 活動地點:文化局 3 樓第一展覽室 辦理單位: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報名資訊:免費參觀 聯絡辦法:視覺藝術科楊小姐;03-3322592#8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