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S知識社群各系上網率圖資處首頁登入
傳統的創新 拉勞蘭的復振部落傳統文化
by 簡馨怡, 2013-12-06 21:34, 人氣(881)
新聞類型:族群部落
記者:金惠雯

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中,一直有個相當重要的工作面向是「復振部落傳統文化」,也一直是整個部落營造與發展計畫的核心,以往都是以製作部落志、部落史,或是進行各種文化的調查為主。然而,我們很少回頭去思考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究竟什麼才是傳統文化?要復振的文化是內涵還是形式?該如何去評估文化是否真的已經復振了?因此在這次的工作坊中,我們特地選了一個很值得學習與討論的部落,希望透過與他們的互動與交流,能夠讓來參與的學員都能有所省思,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文化復振之路。 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的拉勞蘭部落,是一個以排灣族為主的部落,但是長期以來受到阿美族文化的影響,在文化上一直未能彰顯排灣族的特色。一直到10多年前,部落的青年意識到問題後,開始四處學習與討論部落的文化內涵與復振方式,決定以「青年會」的方式重新建立、復振部落的傳統文化,並且以這樣的經驗擴散至台東與屏東縣境內的部落(尤其是排灣族、魯凱族與卑南族等向來有青年會組織的部落),發展出了兄弟部落的串連機制,成為原住民族部落串連的新形態。 因此我們帶領自台灣各地的原住民族部落工作者來到拉勞蘭部落,了解他們的發展過程,首先是由青年會的前會長林建中帶領學員進行部落導覽,我們看到了這個部落在青年會之外的努力,包括部落老人照護及以小米文化為主體的產業「小米工坊」,透過這個產業的發展,也讓拉勞蘭的文化復振工作有了更穩固的基礎。 走出拉勞蘭自己的復振之路 部落導覽中的重頭戲當然是青年會,拉勞蘭以狼煙做為入門儀式,讓所有學員坐在青年會所內聆聽青年會的發展故事,從學習、建構的過程,一直到與家長互動的衝突,青年會的伙伴們毫不藏私地把所有的過程與問題都如實呈現,尤其是行之有年的「大進階」(即青年會所建構的成人禮,儀式包含試膽與大量喝酒,曾有家長對此很有意見),更是讓與會的學員感到驚奇。 整個青年會的發展模式雖非排灣族既有的文化形式,但是拉勞蘭青年會的創始人撒可努說:「其實我們只是在教養我們的下一代!」足見拉勞蘭部落在思考文化復振的形式與內涵時,著重的是如何凝聚部落內部的文化意涵,但在形式與脈絡上選擇走自己的路。 看到拉勞蘭部落的經驗,其實對與會的學員有很大的衝擊,尤其是對排灣族的學員而言,已經很明顯地挑戰到對於「傳統文化」的認知。於是,負責這次工作坊的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邱韻芳副教授,就特別針對「文化」與「復振」的定義與操作進行講述,希望能讓學員重新理解文化復振的意涵。她指出,傳統其實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我們應該要復振的是文化中的精神與價值,對於展現這些價值的形式其實可以有多種思考與做法,同時也應該是辯證之後的結果。 因此對於拉勞蘭部落的做法,我們可以懷疑它是否與傳統相符,但可以不要從形式上來討論,而是可以從這樣的形式是否真的達到文化復振的價值與精神來辯證,也可以讓各部落回去時重新思考文化復振能否走出自己的路。 反芻學員給予部落的建議 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工作坊第二天學員腦力激盪的時間裡,就引發了相當激烈的討論,因為我們工作坊的小主題是「拉勞蘭能夠更好嗎?」,卻在學員間引發了究竟青年會是否真能代表排灣族文化的爭論,使「族」與「部落」兩者之間如何同中求異,成為相當重要的課題。不過,最後學員們提出來的行動方案,反而在這個部分著墨不多,只是建議拉勞蘭部落應該要在部落內部共識上多所著力,讓部落會議能夠更加落實,而不是只重視青年會的發展。 此外,針對部落內婦女的狀態,也是學員們相當關注的部分,由於青年會的組織形式是以男性為主,雖然林前會長表示也會兼及部落內女性的需求,邀請參與青年會的部分活動,但似乎沒有針對婦女的組織與活動,因此有學員提出了應針對婦女(尤其是女青年)的發展計畫。最後仍有學員對於拉勞蘭部落的環境特色提出建議,認為拉勞蘭目前的環境營造仍有需要加強的地方,應該要用圖騰去強化排灣族部落的樣貌。 面對這些建議,在拉勞蘭部落長期牧會與協助部落發展的戴明雄牧師表示歡迎,但認為有些建議可能是在部落導覽時間不足、了解不夠的情況下提出,所以可能未能切中部落真正的問題核心。不過他很感謝學員們對於拉勞蘭部落的期許,他們會更加努力,讓更多人看到原住民文化復振的成果。同時他也期許各部落的學員,能夠回到部落去從事文化復振的工作,並且學習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讓文化復振真的能在部落內落實到生活中,才能真正達到活化的目標。 從這次的工作坊歷程中,我們發現文化復振的工作內涵相當複雜,應該用更開放的態度來思考文化復振的各種可能性。在這次工作坊中,我們特意選了一個可能引發爭議的拉勞蘭部落,其實是一個相當艱辛的挑戰,因為拉勞蘭部落對於自己的成果很有自信,而這樣的做法的確對於部分學員而言,是相當難以理解甚至接受的做法;因此,在過程中看到了一些隱而未顯的衝突,但是也看到了部分學員開始反思與回應文化復振的真實意涵,可以說是達成了我們辦這次工作坊的目的──希望大家可以從這些討論與互動的過程中,反思文化復振的實質意義,才能真正為未來的文化復振工程找到新的可能性。 (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祕書長)
資料來源:
台灣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