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S知識社群各系上網率圖資處首頁登入
「原住民與環境書寫」主題書展
by 呂涵萱, 2013-09-27 00:56, 人氣(769)
「原住民與環境書寫」主題書展
主辦單位: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聯絡方式:(02)33663776 
活動地點: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活動網址:http://www.tiprc.org.tw/blog_wp/?p=7075 
活動類型:環境生態

撰文/Cheng-yu Jung(鍾承育)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於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在美國引發了一股環境運動,該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而其影響力也持續擴散至全球。這本書後來成為西方學院的經典作品,並掀起環境書寫與研究的風潮,不僅有作家開始從事以環境為主題的書寫,研究者陸續也對過去的作品從環境生態的角度重新詮釋,此外早期自然作家如梭羅的《湖濱散記》(Henry David Thoreau’s Walden)或是李奧帕德的《沙郡年記》(Aldo Leopold’s A Sand County Almanac)的作品也再度受到重視。但在這股風潮盛行之前,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早已透過口述傳統的方式,述說人與環境之間的故事。
 
無論是環境文學(environmental literature)、生態論述(ecocriticism)、或是自然書寫(natural writing)皆透過文字向讀者傳達綠色的思維,但這類的文本多半侷限在文學的範疇。也因此本期主題書展以「環境」與「書寫」為題,意在以更廣的視野破除多重的二元對立觀點,如文化與自然或是城市與荒野;而「書寫」一詞更把環境文本所涵蓋的範圍從文學拓展到更多的人文以及自然面相與原住民相關的書籍。若借用生態學中網網相連(web of connection)的概念,本次書展所要呈現的是人、自然、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依存(interdepedence)的關係,與現代文明社會之隔閡(compartmentization)與疏離(alienation)作為對照。
 
環境與生態等語彙在世界許多原住民族的語言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從口述文學一直演化到文字書寫,原住民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臍帶關係始終存在於口傳故事與文字文本裡,土地的養分孕育出富餚的故事。但這關係卻不是如西雅圖酋長故事的譯文般,被浪漫化成原住民與大自然共舞的想像。例如夏曼.藍波安的海,不是觀光客想像中永遠風和日麗的海,必須要了解海的脾氣才能在一個充滿野性的極端環境中存活。美國原住民作家席爾珂(Leslie Marmon Silko)筆下的沙漠也並非像美西國家公園明信片中壯麗的紅色沙漠,而是傳統領域在歷經鈾礦開採所造成的汙染與原子彈試爆後,小說主角如何一個充滿致命毒素的環境中找回對族群與土地的認同。這類的文本是原住民作家從族群的角度出發,對於傳統領域的環境受到破壞之批判。
 
原住民祖先的智慧是呈現的是一種以人去適應環境,而非改變環境而適應人的共生思維,這種智慧以現代的科學觀念來解釋,是保育(conservation,智慧地使用資源)與永續(sustainability)。作家們更試著在現代科學知識與傳統智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用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方式建構新的敘事方式,這類的環境文本可以是小說,也可以是研究報告,甚至書寫的人並不屬於原住民族群。但所要透露的訊息卻十分簡單:只要山海仍在,族群文化就能延續下去!
 
展出時間:2013年8月5日至10月11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B1原圖中心
 
主辦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